字號:大
中
小
“綠色科技”改變我們的生活空間
瀏覽次數:
日期:2012年10月22日 14:05
根據設計圖,荷蘭建筑公司水上工作室為馬爾代夫設計的185所別墅,在水上組合成花朵的圖案。
香港“零碳天地”全景。
香港“零碳天地”內部示意圖。
青島中德生態園示意圖。
水上工作室設計的浮動結構建筑。
馬爾代夫應對海平面上升:
擁有一個漂浮的家
據路透社和《聯合早報》10月11日報道,正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脅的馬爾代夫計劃向長期與海水作戰的荷蘭借鑒。馬爾代夫將同荷蘭一家建筑公司共同著手研究建造水上浮島。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因全球氣候變化而引發的自然災害不斷出現,這包括海平面的上升,以及無規律的極端洪水泛濫。面對這種局面,眾多建筑師和市政規劃師正在尋找人類與海洋共存的新途徑。
在這方面荷蘭人走在了世人前面,自從中世紀以來,位于海平面之下三個國家之一的荷蘭就在同海水作著斗爭。在荷蘭的涉水建筑高端領域內,包括了海上住房開發、漂浮監獄和溫室。盡管最初的設計藍圖看起來跟科幻小說中的內容差不多,但還是有很多項目正在投入建設并且取得了成功。考慮到水災危險因素的重要性,建筑師認為設計的想象力仍需要提高和擴展。
荷蘭人秉承“水往低處流”和“順應自然”的原則,開始推翻他們最早使用大壩牢固地防御國土的策略,代之以允許海水滲透到一些業已建有房屋的地區。
其中一個開創性的成就是于2005年在馬斯河上建起了水陸兩棲式的和漂浮式的房屋。這些外形為兩層樓的建筑就像船體一樣,通過滑道進入一個固定在中空基礎結構上的鋼框架中。當水進入基礎結構后,建筑物就會漂浮起來。所有這些建筑都在2011年的大洪水中幸存下來,而因雨水泛濫導致的這次大洪水將沿河村莊悉數摧毀。
如今,這種理念和治水經驗被荷蘭輸送到印尼、中國、泰國、迪拜和馬爾代夫。其中的馬爾代夫最高海拔僅有8英尺,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國家。而這個位于印度洋中的島國據說在2080年前就將被全部淹沒。
據了解,荷蘭建筑公司水上工作室(WaterStudio)受邀,先在馬爾代夫設計和建造一個水上聚落,將借用岸外鉆油臺的建筑技術,這與荷蘭傳統的船屋建造技術類似。
水上工作室的建筑師科恩·奧瑟斯(Koen Olthuis)說:“我們在接到馬爾代夫的要求后,開始慎重地研究如何設計浮動的島嶼。”
目前,水上工作室與其工程伙伴正在為馬爾代夫設計共有185所浮動的豪華別墅的住宅區:海洋花朵(Ocean Flower)。“海洋花朵”會隨著浪濤波動、隨著海平面升降,奧瑟斯指出,人在別墅中的感受就如同站在土地上的別墅一樣。
在馬爾代夫,水上工作室最終將完成一座漂浮島的組體建筑。第一個模塊將于明年建成,其中包括賓館、會議中心、游艇俱樂部和別墅。該島由浮舟組成并通過鋼纜固定。浮舟的主體是像樂高積木一樣連接在一起并充填了泡沫芯材的混凝土。他們還將利用這樣的平臺建設一座18洞的高爾夫球場。每個平臺上布置2到3個球洞,有水下隧道將這些平臺相連。這個耗資5億美元的項目由馬爾代夫政府和私人投資者共同興建,計劃于2015年完工。
奧瑟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對漂浮建筑解決方案的關注度在急劇增加。漂浮建筑的樣式也從奇形怪狀轉向更加注重生態平衡且更具靈活性上來。” 他在為紐約低洼地區所做的評估報告中指出,在曼哈頓地區建立一道環形防波堤,而外圍地區則允許海水進入并與人類建筑物共處。在這種思路下,像倫敦和曼谷這樣的城市也許會變身“水城”,它們的歷史文脈和核心區域會做好防水設施,而其他地區則將“隨波逐流”。
泰國景觀設計師達奈·泰達庫(Danai Thaitakoo)說,自家在曼谷的房子于2011年遭遇了幾十年未見的洪水而淪為沼澤。他表示:“我們也許將不得不生活在一個周圍都是水的環境中,這是沒有選擇的事。氣候變化要求我們在設計實踐上發生徹底的改變,也就是我們要從固態化的都市景觀設計思路向更具動感、流體化水景都市的思路轉變。”
香港首座零碳建筑:
“零碳天地”綠色三部曲
日前,香港首座零碳建筑,位于九龍灣的“零碳天地”正式開放。其旨在展示環保建筑的尖端科技及先進設計,提高巿民對可持續生活模式的認知,預計每年會接待4萬名訪客。
這片耗資2.4億港元打造的城市綠洲,包括一棟集綠色科技于一身的兩層高建筑,以及環繞其四周的全港首座原生林景區,通過綠色設計和清潔能源技術,不僅成功消滅建筑自身的碳足跡,還有多余電力回饋城市電網。
與目前業界平均水平相比,“零碳天地”采用了多項首次在香港應用的環保建筑技術,節能表現優秀,減少能源消耗高達45%,是全球少數有實際用途的綠色建筑物之一。
首先,因地制宜,減少能源依賴。
“零碳天地”總監李貴義介紹“零碳天地”的第一個特點就是被動式建筑設計。在設計中因地制宜,最大限度使用自然資源,力求從源頭降低建筑對能源的依賴。
當夏日炎炎,從33℃的室外走進“零碳天地”,會讓人感到頓時輕松,而在室內只安裝了簡單的吊扇。
這是因為在設計時考慮到,建筑的屋頂北高南低,水平仰角21度,讓屋頂的太陽能板接受最多光照,同時增加室內采光。屋檐向低處延伸,形成深邃的遮陽,阻擋陽光直射,減少空調能耗。建筑墻面也都采用大塊的低輻射玻璃窗來獲得自然光,不僅透光性能良好,還能有效減少熱傳遞,比香港有關環保條例允許的最大總熱值還低80%。
此外,整座建筑大體坐北朝南,迎風而立,利用從海面吹來的自然風為室內通風。設在室內地板上的送風口,也是整棟建筑的呼吸器官。送風口與室外的捕風口相連。自然風從捕風口進入,經過地底后,再進入室內時已經比原來的溫度降低了5℃左右。
其次,主動監管,提高能源效益。
在“零碳天地”中強調了順應自然的建筑設計理念,而在被動建筑設計中無法滿足日常需求的時候,就需要主動技術干預輔助、調節室內環境。
“零碳天地”中擁有一套智能的建筑管理設備。這套設備就像一個“管家”,依靠分布在主建筑內外的2800個探測器,掌握室內外的溫度、濕度、光照及二氧化碳情況。
當室內溫度超過28℃時,智能管理系統就會命令地板上的送風口輸出冷氣。李貴義介紹到,將送風口安裝在地板上,冷氣可以直接吹向參觀者,而不用將整個空間吹冷,因此制冷溫度不用像一般冷氣的12至14℃那么低,只需達到16至18℃就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最后,廢油轉化,回饋多余電力。
使用節能增效的設計和技術確實讓建筑綠色不少,但要達到真正的零碳狀態,還需要更進一步。為了徹底消滅碳足跡,“零碳天地”采用太陽能以及較環保的生物柴油自行發電。
位于主建筑地下一層的生物柴油發電裝置,是“零碳天地”的心臟,心臟里的血液全部是提煉自食用廢油的生物柴油。生物柴油通過特制設備發電,發電的余熱被用來制冷,制冷后的余熱再用來除濕,形成發電、制冷、制熱的三聯供。從而充分利用能源,能源利用率達70%,而傳統的發電廠發電只有約40%的能源利用率。
生物柴油燃燒后產生的二氧化碳比傳統燃料少很多。“零碳天地”每年使用6萬升生物柴油,產生的可再生能源比營運時所需的能源更多,并可將剩余能源回饋公共電網,以抵消建造過程及建筑材料本身在制造和運輸過程中所使用的能源。
香港的綠色建筑環保評核體系雖然早在1995年就已推出,但建筑物的用電量仍占香港總用電量的九成。香港建造業議會希望,從“零碳天地”開始,向市民傳遞綠色建筑生活的正能量。
中德節能環保領域新合作:
中德生態園
據悉,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威海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及中冶東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的5位國內知名專家近日對中德生態園管委會的控制性能源詳細規劃編制成果進行了評審,中德生態園的控制性能源詳細規劃編制成果得到專家一致肯定。
參與評審的專家認為,該規劃將電、熱、氣整合起來,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能夠實現能源的高效梯級利用、低碳循環,領先于國際能源利用方式,對推動全社會節能減排將具有積極的示范和引領作用。通過能源規劃在中德生態園的有效實施,可以量化可持續發展目標,對園區生態建設目標的實現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據了解,根據中德2010年確立的目標,雙方將在10年內,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將占地10平方公里的中德生態園打造成具有全球示范意義的高端生態企業聚集區、高端生態技術研發區和宜居生態示范區。
與傳統的工業園不同,中德生態園將以綠色經濟為導向,著力發展節能環保技術、電動汽車、環保建材、生態改造、可再生能源等面向未來的新式制造業,并注重扶持工業設計、電子信息、教育培訓、金融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最終成長為中國生態環保技術的展示和推廣中心,并參與國際節能環保技術標準的研究和制定。
相關負責人表示,能源規劃是實現生態園區能源系統建設目標的基礎,是實現園區其他各項建設指標的保證 。中德生態園控制性能源詳細規劃由新奧集團編制,將以泛能網為平臺,重點發展分布式能源,突出太陽能、風能、地源熱能、淡水源熱能等可再生能源混合供應,加強天然氣梯級利用,建設智能電網,高效滿足能源應用冷、熱、電、氣等多品位能源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性。
園區萬元GDP能耗控制在0.23噸標煤/萬元,而目前青島市能耗為0.85噸標煤/萬元,年度節約標準煤超過10萬噸;碳減排率可達63.6% ,二氧化碳年度減排28萬噸;清潔能源利用率達到84.6%,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到15%。
目前,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的中德生態園體驗館已正式開工建設。體驗館將采用二層框架結構,內部設計改變了傳統的觀摩沙盤模型的方式,換之以1000多平米大的步入式沙盤,讓參觀者身臨其境。據悉,體驗館預計將于今年11月底竣工,年底投入使用。